用蛋白質制造誘導多能干細胞更加安全高效
來源︰ 科技日報
本報訊(記者常麗君)利用病毒將基因插入特化的成熟細胞,將其變成多能干細胞(iPS)的研究成果榮獲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但研究人員指 出,用這種方法造出的細胞來治病,也可能引發細胞癌變。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6日(北京時間)報道,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最近的研究發現,只用基因編 碼的蛋白質來制造iPS更加安全,效率也能大大提高。他們認為,這一發現照亮了細胞向多能性轉變的生物路徑,為多能干細胞療法進入現實鋪平了道路。相關論 文發表在10月26日的《細胞》雜志上。
用蛋白質誘導細胞變成iPS並非首創,但其效率大大低于用病毒插入基因的方法。新研究發現,在提高效率方面,病毒的作用比基因本身更關鍵。 斯坦福醫學院教授、心血管研究所副主管約翰•庫克說︰“以往認為,病毒只不過充當了木馬的角色,把基因插入細胞。現在我們知道,是病毒讓細胞松開它的染色 質,才能逆轉到多能狀態。”
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發現了成熟細胞也能逆轉到多能干細胞狀態,新研究發現了另一個重要方面︰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。“我們發現,當細胞暴露 在病原體中,它會調整自己以抵抗外來侵略,這種天然的免疫能力就包括提高DNA的開放性。正常情況下,DNA是緊緊折疊在一起的,打開DNA才能進入細胞 的基因工具箱,拿出所需的生存工具。”庫克說,這一過程通過多能誘導蛋白質也能完成,修改DNA將皮膚或其他細胞變成iPS。激活細胞的免疫反應和病毒基 因物質引發的炎癥反應很相似,他們將這一過程稱為“轉錄炎”。
在實驗室中,研究人員把一些細胞放在細胞滲透性蛋白中,另一些放在基因容載病毒中,對比後發現兩者基因表達方式完全不同。他們又用細胞滲透 性蛋白和一種無關病毒重復實驗,發現細胞向多能性轉變的效率大大提高。經過進一步研究,他們發現是一種模擬病毒基因物質的小分子,激活了細胞內部一種名為 Toll樣受體3的路徑,由此大大提高了效率。
“這些蛋白質不是集體性的,所以不用擔心會對宿主基因組帶來病毒誘導性傷害。”庫克說,“當細胞受到病原體威脅時,就會表現出更大的可塑性。理論上,利用這一點可更大程度上控制細胞,誘導直接重新編程。”
直接重編程不需要先回到中間的多能狀態,比如將一個皮膚細胞直接變成內皮細胞。斯坦福大學研究員馬里厄斯•萬尼格就用直接重編程的方法,成功地將人類皮膚細胞變成了功能性神經細胞。
總編輯圈點︰
iPS終于在今年眾望所歸地斬獲諾獎。獲獎者山中伸彌說,自己的畢生目標 是將這一技術帶到病床邊,帶到病患前,帶到診所中。而想要從實驗室走進臨床,iPS至少得跨過三道坎︰誘導機理、安全性和誘導效率。在此之前妄談臨床,很 容易像幾天前另一位日本科學家那樣露出馬腳。過去幾年來,有很多人致力于相關研究,但像本文這樣,同時在三方面都有所建樹的,卻並不多見。特別是在誘導機 理方面取得的突破,對于iPS乃至干細胞研究而言,無疑是找到了通向未來的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。
(中國科技網)
下一条:芬兰发现与新生血管相关的干细胞
预约咨询卡
Appointment consultation card